机构档案
  • 机构级别:普通会员
  • 信用等级:

咨询热线:0537-2713988

机构点评(我要提问/点评)

  • 机构被点评:0
  • 好评(0%)
  • 中评(0%)
  • 差评(0%)

资料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营业执照认证 未通过营业执照认证

  • 浏览人次:
  • 加盟时间:2022年01月01日
商家资讯

立足全局 聚焦关键 以科技创新引领机械工业由大变强

发布者:taifengycy 发布时间:2022-05-31 来源:taifengycy

内容摘要:2016年11月7日-9日,机械工业科技大会在京召开,会议总结了“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创新取得的成绩,表彰先进,部署了机械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重点工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王瑞祥做了题为《立足全局聚焦关键 以科技创新引领机械工业由大变强》的主旨报告,现机经网全文摘录如下,供大家学习参考。

123456789.jpg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王瑞祥

同志们:

  这次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八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中国制造2025》、《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深入贯彻落实国办《关于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和行业“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总结工作、表彰先进、分析形势、明确任务,努力推进机械工业科技创新工作,为实现机械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科技工作坚持贯彻实施国家有关科技发展和行业“十二五”科技规划,聚焦科技发展瓶颈,整合有效资源,攻坚克难,锐意进取,为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发挥了支撑作用,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技术基础能力进一步提升。技术基础数据库建设,试验条件与手段等科研设施得到重视和加强,投入强度持续增加,为提升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基础件产品取得新进展。大型风电轴承、机床轴承、航空精密轴承,工程机械配套液压件,核电密封,高铁齿轮箱等高端基础零部件技术进步明显,市场占有率逐步提升,有效缓解了过度依赖进口的局面。三是重大装备和智能装备有新的突破。中高档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70 万千瓦水电机组, 特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装备;千万吨级钢铁常规流程的成套装备、露天煤矿成套装备;长输管线压缩机组,核电泵、阀、天然气液化(LNG)装备等实现了国产化,打破国外垄断。四是绿色制造技术发展成绩显著。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主线,对典型量大面广产品开展了减量化设计技术、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节能减排技术、绿色拆解回收与再资源化技术、整机及零部件再制造技术等进行了攻关产品实现了升级,为我国节能减排、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做出了贡献。五是初步形成了包括行业创新平台、科技奖励、科技成果鉴定与推广、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比较完整的行业科技工作体系,建立了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统筹协调、注重实效的行业科技服务工作模式和工作运行机制,为推动机械工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主要工作:

  (一)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统筹谋划,做好服务

  “十二五”期间,积极组织行业力量参与国家有关科技规划的制订,先后参与了《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智能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等文件制订工作。为推动行业科技进步,在专业协会(学会)的支持下,我会牵头组织编制了行业“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主攻高端、创新驱动、强化基础、两化融合、绿色为先”发展战略,明确了以加快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发展思路和任务要求。组织编制了“十二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规划,开展了绿色制造技术发展战略研究,并组织编制了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路线图、典型家电绿色制造技术路线图、工程机械绿色制造技术路线图等一批技术性文件,使之成为行业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支撑。与轴承、液气密、通用零部件、工程机械等行业协会合作,分别召开了由相关行业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参加的“十三五”科技发展研讨会并提出产业科技创新需求建议;向内燃机、机床、仪器仪表、铸造、热处理等行业协会征询科技需求建议;同时,运用各种方式,积极反映行业和企业主张,努力把行业科技发展需求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及各类相关科技计划,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为行业创新发展创造条件。

  “十二五”期间,我会通过一年一度的会员大会、各类专题会议和各种媒体渠道,大力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积极引导行业树立科学发展观,筑牢以创新驱动引领行业转型升级、促进由大变强的指导思想。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合召开了主攻高端、两化融合、三基工作、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及企业文化建设等会议,组织交流经验,表彰先进典型,提出目标要求,大力倡导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为推进行业科技创新营造氛围。

  在“十二五”起步之年,我会召开了全国机械工业科技大会,总结了2001-2010年十年以来行业科技创新工作成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机械工业科技工作的新思路和重点任务,制定了坚持“科技先行、标准支撑、质量推进、协同发展”的工作方针,明确了七项重点任务,以此促进行业加快转型升级。“十二五”期间,我会每年召开以行业创新平台为主的科技工作会议,总结行业创新工作进展情况,举办科技报告会和技术论坛,交流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信息。五年来,先后举办了绿色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论坛,数控机床共性技术、中德智能制造技术等报告会,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绿色制造技术国际论坛等,与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IM)、卡特彼勒再制造中心、宝马汽车再制造中心、中英低碳联盟、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等开展了技术交流活动,为推动行业科技创新提供了交流平台。五年来,在各项规划的指导和行业持续的推进落实中,创新驱动战略更加深入人心,创新驱动行动成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新动能。
  (二)坚持把构建行业创新体系作为重要基础,强化功能、发挥作用

   五年来,我会本着优势互补、合力共赢的原则,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思路,不断推进和完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已建设机械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7家,重点(工程)实验室101家,共计238家(以上统称“行业创新平台”),其中建在企业120家,占50.2%,建在研究院所(含转制院所)74家,占30.8%,建在大学44家,占19%。涉及汽车、电工电器、工程机械、石化通用机械、重型与矿山机械、农业装备、机床工具、仪器仪表与自动化、内燃机、机械基础零部件、机械共性技术等十一类领域,基本覆盖了机械工业主要行业,形成了辐射面较广、实力较为雄厚、功能比较完备的行业科技创新体系。至今,已有174家行业创新平台正式挂牌运行。这些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期间总投资98.9亿元,新增仪器设备6900多台(套),新增建筑面积近100万平方米。投入科技人员近7000人,共承担主要科技研发项目1734项(其中承担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项目62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44项,取得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2480项(其中发明专利526项),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631项,发表学术论文2328篇。

  其中许多行业创新平台建有所成。例如,依托南京理工大学建设的“机械工业数控机床功能部件性能测试与可靠性技术重点实验室”,通过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大项目,开展了数控机床滚动功能部件基础理论研究和测试试验研究,建立了功能部件试验与评价体系,组织行业相关企业和大专院校编撰了《功能部件优化设计选型手册》及选型软件,参与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32项,推进了国产功能部件的应用验证。依托烟台环球机床附件集团有限公司组建的“机械工业数控机床附件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依托燕山大学组建的“机械工业高精度轧制技术装备工程建设研究中心”、依托广州机械科学院组建的“机械工业橡塑密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组建的“机械工业电机及系统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湖南大学组建的“机械工业先进制造视觉检测与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等行业创新平台分别获批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此外,为增强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作为行业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组建了绿色制造、农业装备、汽车轻量化、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机器人、机械工业节能减排、汽车回收、家电绿色制造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相关产业构建产业技术创新链,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五年来,行业创新平台发挥了承担国家各类科技计划的主力军作用。行业创新平台提出“十二五”科技项目建议150多项,经凝练和筛选,部分项目列入“十二五”国家相关科技计划项目;提出“十三五”科技项目建议130多项,部分建议内容列入“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863计划中,有超过60家行业创新平台的科研人员承担并参与项目研究和开发,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并培养和锻炼了一批科技骨干人才。近三年,行业创新平台申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火炬计划等项目22项,其中有17个项目列入国家重点产品计划,6项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项目。获“中国专利奖”金奖1项,获优秀奖7项,我会获得了第十五届中国专利奖优秀组织奖。行业创新平台成果显著,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三)坚持把行业发展瓶颈作为主攻方向,集中发力、确保成效

  “十二五”期间,行业科技工作以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为根本目标,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环节,紧扣行业发展中基础薄弱、高端失守的瓶颈制约,集中发力。

  五年中,我会受政府委托相继组织实施了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关键基础件和通用部件、工程机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桥式起重机械轻量化关键技术等13个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研发经费超过13亿元,其中国拨经费4亿元。重点围绕绿色制造、关键基础件、重大关键设备等领域开展了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了一批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例如,研制出2MW--5MW大型风电系列轴承,其中偏航变桨轴承基本立足国内。开发的轴向柱塞泵马达已实现批量化,缓解了国内工程机械配套液压件对国外产品的依赖;研制的先导式大流量电液比例阀系列产品在国防军工领域、锻压、冶金、工业液压系统等实现批量配套应用。在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的研发方面,重点对量大面广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共性技术、绿色制造工艺、产品节能技术、废旧产品绿色拆解回收与再资源化、整机及零部件再制造等开展了攻关,通用桥式起重机、叉车等产品通过轻量化设计,改变了产品能耗高、耗材大的局面,实现了产品升级。在高效低排放船用柴油机、数控机床绿色节能、大型流体机械节能、工程机械节能降噪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为机械工业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形成了多个报废工程机械、汽车、机床等绿色拆解及再制造国家示范基地。废旧家电形成了无害化拆解、处理及再资源化新的产业和基地,项目成果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大型工程和施工机械领域,分别研发了新型智能化挖掘机技术、预切槽隧道施工成套设备、全地形工程车等一批重大成套装备,提高了国际竞争力。通过项目的组织实施,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发挥了支撑作用。
  (四)坚持把企业和人才作为创新主体,引领潮流、营造环境

  “十二五”期间,我会注重发挥企业在行业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加大企业科技人才的培育力度,助推行业科技进步。
   五年来,我会持续组织实施企业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工程,每年两个班次。连同行业培训,共有数万名科技人员技能得到提升。由我会牵头申报的“机械工业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基地”(湖南大学)正式获得批准,基地建设正在有序推进。我会与产业工会创建的一线工人科学技术奖评选,五年共评选行业科技奖近百项,百余名工人获奖,并推荐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企业职工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十二五”科技成果主要完成人,45岁以下人员占比达45%,许多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行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三年,向科技部推荐了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18名,其中3名入选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4名入选科技创新创业人才,7人中有3名入选第二批国家“万人计划”。2014年,在首届 “杰出工程师奖”推荐中,有4名来自企业一线的科技人员获“杰出工程师奖”, 9名获鼓励奖。同时,建立了超过1500人的专家库,并先后向科技部、工信部推荐100多名专家进入国家科技奖励专家库、国家科技评估专家库、国家火炬计划专家库、工信部重点实验室认定评审专家库、中国专利奖评审专家库等。
  (五)坚持把成果转化作为目标抓手,持续改进、打造优势

  “十二五”期间,我会充分运用经国家奖励办批准、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共同设立的“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服务平台,履行行业科技管理支撑职能,以评选表彰科学技术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抓手,持续推进行业科技进步不断上水平。

  据统计,“十二五”期间,累计有来自各行业的3736个科技成果申报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有1889个项目获奖,其中特等奖8项、一等奖139项、二等奖716项、三等奖1026项。经推荐,有1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技术发明奖。五年来,一批高端装备和重点产品自主研发取得突破,部分成果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如自主研发的±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技术装备项目,攻克了包括换流变压器、换流阀、二次控制保护系统等核心技术及成套设计、成套试验、产业化等关键技术,总体达到国际同类技术领先水平,使我国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具有±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成套技术装备投入运行的国家。自主开发的极端条件下重大承压设备的设计制造与维护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建立极端承压设备全寿命周期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方法体系,使我国率先步入基于风险与寿命进行承压设备设计制造与维护的新阶段。自主研制的曲轴柔性、精密、高效磨削加工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整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替代进口。研制成功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核岛主设备超大型锻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制约我国核电发展的大型锻件瓶颈问题,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12000吨航空级铝合金张力拉伸机装备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铝合金厚板生产技术和装备的重大突破,增强了我国航空航天用材的自主保障能力。20MW级变频电驱管道压缩机组是天然气管道输送的核心设备,该机组的研制成功,摆脱了管道压缩机组长期以来一直为少数国外大公司所垄断的局面,为保障国家经济和能源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开展科技咨询和专业交流,了解产业和企业重大科技需求,为企业和用户牵线搭桥,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推介活动。五年来,组织对行业的科技创新成果与新产品鉴定2385项,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对机械工业规模以上1300多家企业的统计,其新产品产值占主营业务收入近50%。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推动力和活力正在显现。

  二、机械工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国际制造业竞争日益激烈,对先进制造技术的需求更加迫切。机械工业作为支柱产业,产业科技发展面临着全新形势。

  (一)机械工业科技发展呈现新特征

   一是发达经济体聚焦智能制造技术。全球主要国家均把智能制造作为参与制造业竞争的主要发力点。美国建设智能制造技术平台,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化和工程化;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把工业标准和智能制造的基础建设列为重中之重;韩国政府计划在2020年之前打造10000个智能生产工厂等。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

   二是绿色发展成为工业大国的重要战略。欧美的“绿色供应链”、“低碳革命”,日本的“零排放”等设计理念的普及,离散制造业的资源节约加工与绿色产品设计等关键绿色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培育,均上升为世界工业大国的重要国家战略。

   三是先进材料将成为推动新兴先进制造技术的先导。新材料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先进轻量级现代金属材料、先进复合材料成为美欧等发达国家制造业升级的突破口,其中纳米材料持续成为研究热点,同时加大对新型碳材料的研发,石墨烯等材料将成为“后硅时代”的新潜力材料。

   四是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一场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深刻变革着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业务模式,重点技术领域成为竞相争夺的突破口。

  (二)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格局演化加剧

  经济全球化对创新资源配置日益产生重大影响,人才、资本、技术、产品、信息等创新要素全球流动,速度、范围和规模都将达到空前水平,技术转移和产业重组不断加快,致使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格局发生变化。

  一是发达国家继续抢占科技领先优势。当前,美国、德国和日本等为代表的工业发达国家,主导了全球智能制造装备市场,并引领智能制造的创新方向。同时,持续强化知识产权战略,把控国际标准制订,构筑技术和创新壁垒,并通过国家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加强对高新技术出口的管制。美国无论在高端科学仪器、碳纤维材料、原材料等方面严格限制对华出口。德国西门子、日本三菱、美国通用电气拥有燃气轮机的最尖端技术,但对我国引进燃气轮机技术,却横加阻拦,以此维护他们的技术优势,企图长期把持控制权。

  二是科技创新布局处在动态调整中。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新兴经济体崛起,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科技创新力量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扩散。近年来,美国研发投入占全球的比重由37%降至30%,欧洲从26%降至22%。同时,美国在全球专利授权和研发支出份额下降了12个百分点,其先进制造业与多个国家出现了贸易逆差。为此,美国、欧盟大幅调整实体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新一轮争夺制造业优势之战。

  三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逐步位移。目前,全球创新中心由欧美向亚太、由大西洋向太平洋位移。除了日本外,新加坡、韩国等亚洲东部国家在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发展较为迅速,特别是具备海洋工程总包能力,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也初步显示出集聚与集群化分布的特征,已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地区为核心,东北和珠三角为两翼,以川陕为代表的西部地区为支撑,中部地区快速发展的产业空间框架。
  (三)我国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机遇挑战并存

  一是创新驱动作为国家战略赋予机械工业光荣使命。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来,党和国家已连续出台文件意见,强化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提出了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实施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绿色制造等工程,发展高端装备等重点任务。2016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构建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的重点任务,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纲领性文献。今年7月,针对推进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机械工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坚持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的基本原则,提出了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实施专项工程等,增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任务要求。机械工业科技发展具有了前所未有的宽松环境和利好政策,当前要做的是认真抓落实、抓实效,以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走出一条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新路径。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行业科技创新注入新动力。推进我国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从供需双方同时发力。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城镇加速发展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系统需发展完善;电力、冶金、石化、煤炭等制造业升级任务繁重;铁路提速、油气输运、环境保护、新能源发展等新需求剧增,机械工业市场空间巨大。同时,国家实施的“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等战略,对机械装备提出了高品质、高性价比的需求。面对市场、需求的拉动和升级,能否巩固老阵地、开辟新市场,关键取决于产业发展的质量与水平,核心环节是科技创新的对接与支撑,这将为机械工业科技创新注入强大动力。

  同时,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市场需求疲软、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的背景下,产业自身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凸显,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加剧,机械工业利润空间不断收窄。特别是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与资源约束, 面对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和“高端回流”与“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原有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依靠科技创新重塑竞争新优势,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推动产业实现中高速、迈向中高端,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唯一出路和必然选择。这一趋势已经显得越来越紧迫。

  三是机械工业发展瓶颈为科技创新提出严峻挑战。我国机械工业规模总量已居世界前列,通用型装备与产品基本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发展需要。但总体来看,产业大而不强,整体竞争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仍然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不足、低端过剩的弊端尚未明显缓解。主要表现为:

  共性技术与研究缺失。行业的共性技术研究缺位和不足,缺乏原创和引领,特别在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欠缺,重要前沿和原理性创新匮乏,基础试验研究短缺,检测检验手段陈旧,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整体讲机械工业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重大装备核心技术仍需引进。同时,机械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和产品较少,模仿创新较为普遍。高端装备、先进集约化装备等仍需进口。高性能基础零部件及关键元器件核心技术发展滞后。缺乏高端产品的设计、制造、试验技术,部分产品依赖进口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部分基础产品的成套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低,为重大技术装备配套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科学测试仪器等品种满足率不高,成为各类主机和重大装备自主研制制约因素。设计理念落后,工艺适应性较差。产品在设计与应用理念上缺少对用户需求的深入了解,产品趋于通用化,针对性不强、工艺适应性较差,一些新的设计方法尚处于发展阶段,导致产品同质竞争、缺乏市场影响力和用户满意度。科研投入不足,试验测试手段不完备。据统计,机械工业(包括金属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等),合计研发投入强度为1.36%,低于世界发达国家2.24个百分点。试验检测和工业性验证技术与装备等基础共性技术研究投入仍显不足。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对研发投入带来负面影响。

  差距和问题将倒逼机械工业增强危机意识与责任意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肩负起加快机械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有由变强的历史重任。

  三、“十三五”机械工业科技发展的总体设想

 (一)基本思路

  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强国战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的总体部署,全面贯彻落实“指导意见”、机械工业“十三五”发展纲要和科技发展规划的任务要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为主攻方向,以建体系、搭平台、扩领域、强服务为抓手,着力夯基础、补短板、攻高端,推动机械工业新动能增加、发展动力转换,为机械工业实现由大变强、建成制造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二)指导思想

“夯基础、补短板、攻高端、抓体系”;以“智能化、绿色化、信息化”为主攻方向,为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

 (三)发展目标

2020年,机械工业重点行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掌握一批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产业整体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工业产品技术性能、单位物耗能耗指标和环境负荷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主要标志是: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规模以上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5%,领军企业达到3%以上,培育一批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的创新型企业;行业技术水平大幅提高。突破高性能基础件等技术瓶颈制约,掌握一批先进制造核心、关键技术,航空航天、发电设备、汽车制造和船舶制造等重点领域所需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装备自主化率达到80%以上,国产农机产品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研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电产品。石化、核电、煤炭深加工等领域设备国产化率达90%以上,发电、新能源、工程机械等主导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领先水平。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日趋完善。健全行业创新体系,完善现有行业创新平台,新建一批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技术创新人才队伍。盘活现有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试验验证、信息与培训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

  行业基础共性技术研究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着力突破关键基础件核心技术,加快智能制造装备发展,大力发展绿色制造技术与装备,打造大国重器,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农机装备、新能源及节能环保型汽车向高端发展。

 (四)重点任务

  一是牢固树立发展新理念,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纲要》出台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起创新观念。深刻认识创新驱动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指导我们开展行业科技工作的总纲领。认识新常态下机械工业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理性客观看待眼前经济运行中的困难问题,解决好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追求速度与创造新动能新供给的关系,自觉树立起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不断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观能动性,使创新成为行业的统一意志和职工的共同行动。

各单位要联系实际,重点查找在贯彻落实强国战略、“十三五”规划和科技创新工作中,是否真正把科技创新摆在了核心位置,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了科技创新规划或工作方案。是否有效落实了科技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建立起了有效的体制机制。重视并切实加强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软实力建设。总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正确处理好科技投入与产业发展的辩证关系,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新路。

二是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推进创新能力提升。“十三五”行业科技创新工作,要坚持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为重要抓手,以市场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依托国家强化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以及即将出台的短板装备等工程项目,依托国家和行业创新平台,坚持自主原创与集成创新相结合、产学研用相结合,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为行业提质增效升级提供支撑。

要全面推广以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加快推进基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制造技术发展。重点攻克高速、高参数、精密等高端基础件和通用部件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健全基础技术数据库,健全完善试验检测与标准等技术,着力解决影响产品性能和可靠性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发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和产业化技术、汽车整车轻量化技术,以及高效洁净内燃机技术等。积极发展核电等清洁能源与新能源装备,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及智能电网关键技术及装备。全力推进大型石化、煤化工、冶金等可循环生产流程、大型矿山、煤矿综采等关键重大成套装备高端化。加强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智能制造装备和机器人、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等核心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先进高端农机装备关键核心技术,形成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等。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技术,通过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制造业+互联网”的模式创新,促进技术创新与工业设计、制造工艺以及商业模式等创新发展,拓展服务功能,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三是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夯实科技发展根基。构建完善的机械工业科技创新体系,是做好行业科技工作的基础保障。要加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体系建设。本着“优化布局、突出重点,严格把关、确保质量”的基本准则,继续加强行业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制造企业与用户、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机构,联袂推动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开发。要加强科技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一批面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促进科技创新资源开放共享。2014年,我会推动上海七所行业转职院所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组建了上海机械工业共性技术研究院,今年又批准建设了以行业转制院所为主、联合主要企业共同组建“机械工业高档数控机床创新中心”,今后还将根据不同行业实际和条件,围绕国家战略任务部署,再建设一批创新中心,解决行业共性技术缺位问题。要加强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建设。要大力支持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改善设施条件、推进技术改造,参与行业科技研发活动。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分级研发机构及工程技术研究院,加快推进从制造到创造的技术蜕变。要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努力使行业创新平台,成为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供给渠道,同时把市场和企业的需要与已有技术、成果应用结合,成为产业技术进步协同创新的平台,充分激活和释放机械工业科技创新的资源优势,为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保障。要不断规范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管理水平。要依据相关的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行业创新平台的规范运行,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要认真研究探索新型运行机制和管理机制,提高创新平台辐射行业、区域,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水平,最大限度发挥行业创新平台的作用。

四是加快构建科技工作新格局,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水平。推进行业科技创新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行业上下齐心合力,协同共进。当前,在行业转型升级与协会脱钩改革的新形势下,构建行业科技创新工作新格局已成当务之急。要努力创新工作方式和工作模式,着力构建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体系。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有效发挥我会和系统单位、行业企事业单位的资源优势,努力构建综合与专业配套、点与面结合、分工合作、互利共赢的科技工作格局。在信息沟通、研发交流、资源共享、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相互支持,合力促进行业科技进步。

要注重加强调查研究,加强与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积极反映行业和企业诉求,争取将行业和企业的科技需求纳入国家和部门相关计划,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同时,要继续做好服务政府的工作,积极参与规划制修订、承接专题课题、及时有效地建言献策、购买政府服务,为宏观决策提供有力支撑。要加强专业技术领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交流活动。建立健全行业信息沟通渠道,依托行业创新平台、产业技术联盟等,探索协同创新的新机制和新途径。开展社会化科技服务,特别是为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专业性技术服务,以提升行业整体科技水平和竞争实力。近期,我会编制印发了《“十三五”机械工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指导意见》,作为机械工业行业企业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依据和遵循,希望大家给予重视,在工作中带头落实。

五是全面推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是实现机械工业自主创新的关键。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政策方针,切实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行业科技创新的第一要务,纳入行业和企业的发展规划,并作为硬任务加以落实。要深入开展行业科技人才队伍状况和行业人才工作现状的调研,摸清底数、找准问题,提出改进加强的思路措施。要紧密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提出科技人才跟进的措施办法,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中青年创新型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倡导“大国工匠”精神。进一步改进完善已有的人才培训、科技奖评选、技能大赛,以及科技领军人才等推选工作,发挥好国家级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使之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

要积极鼓励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有利于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和奖励制度,营造激励机制和环境。要通过行业组织积极举荐行业人才进入国家人才计划,并通过国家科技项目等平台,促进培养和锻炼一批科技人才上水平。要关注相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企业、学校、行业组织密切合作的人才培育模式,全方位为行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保证。

同志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在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使命。机械工业作为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要认知在先、行动在前,以创新发展的实际成果,为科技强、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做出贡献。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握机遇、坚定意志、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为谱写机械工业科技发展新篇章、铸就机械工业新辉煌而努力奋斗!

 

 


手机收藏,随时查看 手机微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