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构级别:普通会员
- 信用等级:
咨询热线:0537-2713988
资料认证
未通过身份证认证
未通过营业执照认证
- 浏览人次:次
- 加盟时间:2022年01月01日
《中国制造2025》已形成了相应的部际协调机制
记者从工信部了解到,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与财政部四部委于近日印发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业强基、智能制造、绿色制造和高端装备创新5大工程实施指南。工信部称,将通过政府引导,形成行业共识,汇聚社会资源,突破制造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
据了解,此次印发的五大工程实施指南,是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首批文件,也是最为核心的配套方案。此番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可见《中国制造2025》落地正在提速,在继高铁、核电之后,未来大飞机、民用航天、新能源汽车、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领域有望出现中国制造的“新名片”。
工信部部长苗圩此前表示,工信部制定的2016年工作计划正是围绕着五大工程的落实来展开的。工信部相关人员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也表示,5大工程实施指南之所以姗姗来迟,最主要的原因是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方面的慎重。
事实上,五大工程实施指南2016年年初已经制定好,但在高端装备创新工程方面,实施指南做了更多的论证和修改,数易其稿之后显示了国家对高端装备的高度重视。
分步细化目标,实施路径清晰化
实施指南最大的亮点是在数值上分步骤细化了目标,这使得实施路径更为清晰,增强了可操作性。细节分工也安排得非常具体,比如在保障方式上,专项基金等方面的支撑使得五大工程具备了落地的可行性。
所谓分步骤,是指一些工程确立了“分步走”的目标。比如,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将目标分为两个阶段:到2020年,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核心初具规模,在部分重点领域建成创新中心;到2025年,在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等十大领域,形成一批创新中心,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
智能制造工程同样分两步走:“十三五”将推动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十四五”期间将构建新型制造体系,重点产业逐步实现智能转型。
记者了解到,关于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十三五”规划也正在起草中,五大工程实施指南与行业五年规划的不同在于,前者牵涉的主体更为全面,落地措施也更为具体。而从顶层设计的角度讲,实施指南是规划的下一阶段,是规划落实的抓手。
实施指南明确了数值目标
此次印发的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多处环节上明确了目标数值。比如,工业强基工程明确,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先进基础工艺推广应用率达到50%,培育10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形成10个左右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超过300亿元的基础产业集聚区。
绿色制造工程则提出,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比2015年下降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3%,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18%,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分别下降22%、23%。
此外,到2020年,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节能产业产值达到1.7万亿元,节能环保服务业产值达到1.8万亿元。
这些数值既有约束性目标,也有预期性目标。其中绿色制造中关于能源利用的目标大都是根据国民经济规划确定的约束性目标,而更多的目标则是预期性的。
在这些目标指引下,五大工程的落实路径逐渐清晰起来,实施指南更是明确了五大工程的落实重点。
《中国制造2025》已形成了相应的部际协调机制
如果说,《中国制造2025》是面向未来十年的一个行动纲领和规划的话,那么其落地就需要把规划变成年度计划,把年度计划变成具体的行动,把行动变成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大工程正是《中国制造2025》落地的核心抓手,工信部正是通过这些工程的落实来完成其全年工作的部署。而此次五大工程实施指南由工信部等四部委联合发布,则意味着《中国制造2025》已经上升至国家高度,并已经形成了相应的部际协调机制。